房產公司的流動性風險還在釋放。在政策吹風、金融機構等多方協力之下,從表面看來,情況正往好的方向發展。
日前,恒大的債權人電話會議傳出信號,將與信托公司以“股權轉讓+托管運營”新模式,解決公司流動性緊張的情況。
這一信息,給前期多家信托公司入局房企的動因,做了更好的解釋。
“債權人”到“開發商”
時間退回到2021年11月,中融信托宣布,擬對深圳市花現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現置業”)的股權從參股時的49%增至100%,而花現置業原本的大股東是花樣年。
之后,信托公司入局房產項目顯得更頻繁。
2022年1月中旬左右,中融信托接盤中南建設(000961)旗下鹽城港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49%股權;五礦信托連續拿下陽光城(000671)杭州橙光置業19%股權、恒大旗下昆明恒拓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1月底,平安信托接盤正榮集團旗下廈門市榮璐置業有限公司49%的股權。
到了2月,恒大的多個項目被光大信托和五礦信托接盤了。
不難發現,在上述股權變動中,信托公司在與房企的合作過程中,身份發生了改變。
信托業資深人士小胡(化名)告訴銀柿財經記者,最近一波“接盤”動作之后,信托公司從原來的債權人身份,變成了持股項目的管理者,與房企的債券合作變成了股權合作。在這個模式下,信托公司直接參與項目的具體運營,在項目的風險把控上更有了主導意義。開發商的身份則轉變為代建方。
“對于我們信托公司來說,處理存量,化解風險才是當務之急!
據用益觀察數據顯示,2021年信托行業共計披露風險項目282款,涉及金額達1495.18億元。其中,房地產企業違約是“暴雷”重災區,2021年全年違約規模達 917.11億元,占總違約規模比達61.34%。
“踩雷”后的無奈之舉
銀柿財經記者曾報道,去年以來,多家信托公司深陷房產企業的流動性危機,以五礦信托為例,不僅“踩雷”了恒大、藍光發展(600466),還“命中”了華夏幸福(600340)等。
總的來說,與房企合作項目越多、捆綁越深度的信托公司,暴露的風險也高,亦越顯脆弱。
五礦信托在入局恒大時曾向媒體表態,面對與恒大集團合作的部分項目風險,五礦信托以維護投資人利益為首要目標,尋求化解路徑。經過反復論證,五礦信托認為通過獲得項目公司全部股權及管理權,推動項目正;\營,是當前解決恒大項目問題的最優方案。
“這也是我所說的信托公司的無奈!毙『嬖V記者,之前信托公司是拿著債權被動地等房企還錢,還會有房企“擺爛”不還錢。但“債轉股”模式之下,信托公司主動性更高,結果就會不一樣。
不過,小胡告訴記者,這一模式的逐漸落地,更多也是政策吹風的結果。
去年12月,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并購金融服務的通知》,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兼并收購的金融服務,助力化解風險、促進行業出清。
這一政策的發布,給房地產行業風險化解指引了更清晰的方向!爱斝磐泄疽怨蓹嗟男问匠薪拥捻椖渴詹①,對于房企原本承壓的‘三條紅線’壓力有所幫助,對緩解流動性壓力更為直接!毙『a充道。
據銀柿財經記者統計,恒大在向光大信托和五礦信托出售4個項目的相關股權時,可收回前期投資款達19.5億元,化解項目涉及的債務約70億元。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也曾表示,信托“接盤”房企項目,當然是有私心的!斑@些項目大多是因為資金遇到壓力才出手,但項目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所以在收購之后,這些項目還是有機會被盤活的!
最優方案下的博弈
對于房企來說可能是“斷臂求生”,但對信托公司而言是各方面的能力考驗。
有華東某大型信托公司長期從事地產融資的業內人士表示,變成股東入局房企項目后,信托公司能否保證前期投入的收回,也得打個問號。
對此,小胡也表示了部分認同!皩π磐泄镜闹鲃庸芾砟芰Υ_實存在著不小的挑戰。像這種合作模式下,信托公司需要一個團隊去跟蹤項目,團隊所需人才也需要結構化調整,這都是壓力,也需要成本!
“對于信托公司而言,風險其實并不會因為這個模式而降低,只是風險的形式和承擔者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房企信用風險側轉向了市場側。簡單地說,你所建的房子賣不出去,就是信托公司現在要承擔的風險!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1~2月房地產行業數據,商品房銷售面積、商品房銷售額雙降,增速為2016年以來的次低,僅高于疫情剛爆發時的2020年1~2月,消費端呈現疲軟態勢。小胡也告訴記者,行業數據只是平均值,市場的風險其實就在眼前。
當然,其中肯定也會有值得投資的項目。因此,在合作上,信托公司更傾向于選擇好的項目,或者能更快回款的項目。另外,每家房企的議價能力都不一樣,除了利潤的分配,是否保留回購權,還有更優先的利潤分配權利等,都是房企和信托公司間的較大博弈點。
小胡告訴記者,說到底,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肯定會有博弈,好的項目,房企的議價權可能會更大些,但也不都是一概而論的。
據記者梳理,恒大集團陸續與多家信托公司簽署協議,都有行使回購股權的權利。
被深度捆綁的信托公司能否走出漩渦還未可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信托公司在風險的倒逼下,已在做內功、提升風控管理的路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