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2022年8月31日,安信信托(600816)股份有限公司(600816.SH,以下簡稱“安信信托”)發布公告稱,近期收到上海銀保監局出具的《審慎監管強制措施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其中責令控股股東在1個月內轉讓所持安信信托全部股權。
當下,信托行業正處于第七次信托業風險整頓中。昔日行業的黑馬安信信托從開始出現兌付危機到重組超過3年多時間。如今,其即將面臨控制權變更。
在本輪信托業整頓過程中,據不完全統計,超過5家信托機構曝出風險問題,且多家信托公司出現發生股權轉讓、實控人變更的情況。甚至2022年7月份,新華信托開始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新華信托也是自2007年6月1日《破產法》實施以來出現的首例信托公司破產。
對于經歷過多次整頓的信托業來說,如今又走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關鍵點。信托機構也在不斷尋找自己的賽道。
一位頭部信托城投業務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從整體來看,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的增量經濟轉入存量博弈邁入高質量轉型發展階段,對于信托業而言,信托公司傳統的重地產、城投等融資類信托的傳統路徑注定行不通了。因此,其所在的信托公司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進行轉型,對于部門組織架構進行優化改革,重點去布局開展陽光私募、家族信托、股權投資等業務。
歷經六次整頓
1979年,國內第一家信托機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標志信托行業正式啟航。
然而,由于信托公司投資種類豐富和風險偏好較高,行業多次出現無序發展現象。因此,監管層對信托業先后進行六次大規模清理整頓,引導信托業務發展逐步邁向規范。
歷經超過40年發展,信托業再次面臨行業整頓期,信托機構也再次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在2019年12月25日召開的2019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上,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黃洪親自表態,目前是信托第七次行業整頓。
從2019年開始,安信信托、四川信托等接連爆發大額兌付危機,令整個信托行業聲譽備受考驗。此外,2022年7月份新華信托開始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多家信托機構例如華信信托等也被曝出長期停業。
信托業六次大規模清理整頓依次發生在1982年、1985年、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起初的三次整頓發生間隔是三年,分別是因為基建類型業務發展過快、發行貨幣過多且流入信托以及信托發展過快。
從1988年開始到2007年又有三次行業整頓,間隔分別為5、6、8年,而整頓的原因則是秩序混亂、實行分業管理和信托業務壓縮。
2007年的最后一次整頓信托僅留下68家信托就,2008年末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為1.22萬億,2019年,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超過26萬億,11年增長21倍。
根據華泰證券(601688)研報數據,信托作為唯一跨全市場的金融牌照,具備融資功能多樣性和業務模式靈活性。2008年至2020年房地產、基建迎來幾輪擴張時期,相關資金融資需求爆發。疊加銀信合作開啟和銀行加大資產出表,信托業規?焖贁U張,先后經歷起跳期、高增期和爆發期,一度膨脹至26萬億。
這十年間到底是什么樣的業務能夠迅速推升信托業務的急速擴張呢?如今監管又為何開始新一輪的清理整頓?
十余年跌宕沉浮
2008年末啟動“四萬億”強寬松政策,刺激基建和房地產發展。信托業規模也邁入高速增長期。
流動性寬松疊加政策放松,房地產市場大幅擴張,對融資的需求也迅速放量;并且地方政府配合中央開始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成立地方融資平臺,并尋求配套資金支持。
從2008年至2012年,華泰證券研究,銀行加大資產出表力度,通過信托通道繞道進入房地產和基建。政府開始尋求與信托公司在基礎建設項目上的合作,銀行通過直接投資信托貸款,來繞開貸款額度、限貸領域等系列限制,通過信托變相為平臺、房地產等行業放貸,銀信合作、政信合作等通道快速膨脹。
盡管期間監管對銀信業務也有收緊,但信托規模進入起跳高速增長階段。
華泰證券數據顯示,2008年信托資產余額首次突破萬億,并在2009-2012年每年都實現年同比超50%以上的增長,從2007年末的0.9萬億上漲至2012年末的7.5萬億,實現五年7倍增長。
2012年以后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信托資產余額持續增長,增速邊際放緩。但2012-2015年期間,伴隨著房地產與基建投資作為穩增長主要抓手多次發,2012年以后,信托資產余額雖仍持續保持增長,在2015年末突破16萬億元。
2016年開始,銀監會鼓勵通道回歸信托,短期導致信托資產余額泡沫化膨脹。2017年末信托資金余額達到26.2萬億元,觸及歷史峰值。
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稿落地,破剛兌、去通道、上下穿透、禁止期限錯配等規定,導致信托存量業務和資金來源方同期均面臨整改,導致信托行業規模顯著承壓。
2019年5月銀保監會出臺“23號文”,7月對部分房地產信托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托公司進行約談警示,房地產信托余額從此進入嚴監管模式。
信托規模也從2018年開始進入下跌階段,截至2021年末,信托行業規模跌至20.5萬億元。與此同時,從2018年開始,信托行業的風險也開始大規模暴露。
華泰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行業資產質量有所承壓,截至2020年Q1末行業風險項目規模達6431億元,占行業總資產比例達3.0%,2020年第二季度后信托業協會不再披露該數據。根據用益信托統計,2021年、2022上半年行業違約規模約1500、658億元,占行業總到期規模比例為4.4%、4.5%,占比持續攀升。
此外,房地產信托違約金額占行業比例逾八成。2020年來房地產行業監管與融資政策收緊,房地產信托違約金額快速增長。根據用益信托統計,2021年房地產信托違約金額為917億元,占全行業總違約金額比例為61%,
2022上半年房地產信托違約產品數量為62起,數量占全行業違約比例為60%;違約金額達539億元,涉及金額占比達82%。
風險陸續爆發的陰霾也影響到信托機構的正常發展經營,尤其是部分民營信托機構。從2018年開始,原中江信托(目前為雪松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華信信托、新時代信托相繼出現兌付危機,個別機構也發生了實控人變更。
警惕存量地產壓力
近期行業風險事件仍然頻發,除中小信托公司外,部分頭部信托公司也陷入糾紛之中。
例如,2022年8月1日,重慶信托昆明融創城項目實質性違約,首個處置觀察期已結束,還款及資產處置目標均未完成,涉及規模19億元。
此外,華泰證券指出,部分公司擴張激進、房地產業務規模及占比高,尤其是民營背景公司,需重點關注潛在經營壓力。
根據華泰證券研究,從擴張幅度看,過去十年間部分公司總資產規模大幅增長,增速最高的為光大信托,2011-2021年間信托資產規模增長逾40倍,中信信托、五礦信托、云南信托均增長20-25倍;從房地產業務存量看,中信信托最高,逾1600億元,中航信托、光大信托、中融信托為900億元左右,五礦信托、平安信托約600億-800億元,其他信托公司均為600億元以下;從房地產業務占比看,北京信托、長安信托均超30%,興業信托、中信信托分別占24%、16%,平安信托、中融信托接近15%。
華泰證券表示,需警惕存量風險壓力,關注傳導路徑與政策舉措。雖然在嚴監管下信托行業規模已有較大幅度的壓降,但2022第一季度末總資產規模仍超20萬億元,基礎產業、房地產信托規模均達1.6萬億元,且行業目前整體杠桿率處于較高水平、地產壓力持續下對信托業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重視后續風險演繹和傳導影響。
在此背景下,上述頭部信托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因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行業暴雷不斷,不少信托機構受牽連非常嚴重。因此,目前該公司對于房地產業務處于暫停狀態,不再新增業務規模。
對于信托業的轉型發展,華泰證券研報表示,監管鼓勵行業回歸本源,探索創新業務模式。近年來監管推動信托行業去通道、轉型回歸信托本源,服務型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業務均有望成為較為優質的細分賽道。創新業務需要在專業能力和資源構建上深耕細作,我們認為未來能堅定轉型和深耕專業領域的信托公司將能走出差異化道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