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2022年以來,信托產品“雷聲滾滾”,信托投資者的信心遭遇沖擊。
北京的吳先生長期投資于信托產品,今年踩雷了頭部信托的兩只產品。他決定暫時遠離信托轉向銀行理財。
來自東北的信托投資者唐女士,則是對信托投資的高風險、高收益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一邊踩雷,一邊繼續購買”。
今年以來,信托理財師周林的感受是,他接觸的客戶有了更為共性的選擇——要么不買,要么買政信類產品。
在融資類信托壓降與風險頻發的信托投資環境下,政信類產品仍是投資者追捧的產品之一。周林所指的政信類產品中,一類是直接提供融資給城投平臺的融資類信托;另一類是標債類產品,信托產品底層投資于地方城投平臺發行的債券,這類產品的銷售一直比較火爆。標債類產品即標準化城投債,是以認購城投平臺債券形式發行的信托產品。
當下信托行業風險頻發,尤其房地產違約事件頻頻發生,周林在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是,今年投資者在投資信托時更加謹慎,而且對于信托產品的安全性信心不足。不過,相對于直接通過非標進行融資,城投債目前出風險事件相對較少,所以標債類產品相較于其他類型產品,也更受投資者青睞。
客戶分層
通常以100萬起投的信托,屬于高凈值客戶的大額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信托產品“雷聲”不斷,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者的購買信心。投資信托產品的客戶也出現分層的情況。
北京的吳先生今年踩雷了頭部信托的兩只產品,改變了他投資信托的理念。在此之前,吳先生在選擇信托時一直以兩個指標為準:首先選擇央企類信托,其次選擇政信信托。但無奈還是遭遇違約。
如今,吳先生暫時不考慮投資信托了,盡管收益率高,但是本金損失的風險太大。接下來做投資,他還是會考慮買一些銀行理財,“起碼本金是安全的”。
不過在信托風險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另一位信托理財師李寶發現,對于部分經歷首次違約的客戶而言,投資本金延期對于客戶而言,投資信心打擊是巨大的,暫時不考慮投資信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李寶表示,信托產品發生違約后,一般管理人即信托機構會根據信托合同約定,依據是否有抵押物等向融資方進行追索。一般情況下會延期3年左右,也會收回部分本金,不一定是全部虧損。其在接觸客戶時候發現,有部分長期投資信托產品的客戶是非常經驗的。他們盡管此前也踩過雷,購買的產品發生過延期,但還會繼續投資信托產品。
東北的唐女士自2018年以來先后踩雷了中江信托,現雪松信托、吉林信托等。剛開始持有的產品發生違約時,唐女士心里也特別著急,特別擔心本息全部損失。不過,隨著時間的延長,她發現有部分延期的產品收回了本金。慢慢地,她對投資信托存在高風險、高收益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唐女士看來,今年銀行理財收益率只有2點多,她又不敢涉足自己不懂的股票市場;盡管信托產品長期投資出現過風險,但是也沒有全部損失,畢竟信托提供的收益率相對還是比較高。
當下,唐女士會比較分散式地買信托,分幾個產品進行投資,將風險分散開來。
周林發現,今年以來,信托投資者的投資心態更趨謹慎,比如自己的一個客戶準備投資信托1000萬元,以前可能用800萬元投資于一個信托產品,但現在,一方面其會降低投資規模,另一方面,也會把資金分散到多個產品進行投資。
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信托業資金信托投資者總數達133.26萬個,較年初增長5.64%。其中,個人投資者共127.88萬人,較年初增長5.54%;金融機構投資者共2138個,較年初下降16.84%。資金來源方面,金融機構仍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但其投資規模和占比進一步收縮。
“標債類”受歡迎
在信托行業業務范圍與管理資產規模的收縮陣痛中,投資者們仍舊在尋找投資的亮點。
周林發現,在標品信托中,標債類產品相對更加受到客戶的青睞,因為其底層產品是投資于城投機構發行的債券。
中融信托研究統計表示,從投向變化來看,2022年上半年,基礎產業類集合信托是唯一發行和募集同比增長的分項。據統計,上半年投向基礎產業領域的信托資金規模同比上升10.05%;而投向房地產、工商企業等領域的信托規模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傳統融資類信托收縮的背景下,標品信托正成為行業轉型的主要方向。
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數據顯示,8月份,基礎產業信托顯著增長。新增運用于基礎產業領域規模為1383.13億元,環比增長19.17%;新增標品信托規模占比超三成。
對于標債類產品受歡迎的原因,周林認為,在信托業壓降融資類信托的背景下,盡管信托機構募集的資金也是給城投機構,但是相比政信產品,這類產品屬于標品信托,可以規避監管的相關要求。這類產品的收益率基本在6.5%左右,地區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山東等地方。
在信托理財師李寶看來,當下投資人認購信托產品的動力有兩方面,一是信托公司有正規的金融牌照;二是今年銀行貸款利率在下調,理財機構的收益率都幾乎同步下調。當下信托產品的收益率仍然遠高于其他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李寶也坦承,“但是當信托收益降至6%甚至更低時,相比其他固定收益了理財產品優勢不大,投資人認購的熱情就會衰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林”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