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業務持續壓降,資產投向不斷優化,信托業轉型成效正在顯現。3月23日,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了2022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房地產領域的規模和占比進一步下滑,房地產信托資金同比降幅超30%。同時,在做優證券市場類信托業務的導向下,投向證券市場、金融機構的規模和占比持續提升。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投向房地產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22萬億元,同比下降30.52%,環比下降4.44%;房地產信托占比為8.14%,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39個百分點。
作為傳統業務,房地產信托曾一度被譽為信托公司非標業務中的“香餑餑”,但在此前“跑馬圈地”不斷擴張的道路上,潛藏的風險不斷暴露,違約問題頻發。一份來自用益信托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年披露的涉及違約的房地產信托116款,涉及金額930.3億元。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指出,受房地產市場爆雷事件頻發的影響,2022年末投向房地產的信托資金同比降幅超三成。但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下,房地產市場開始趨穩,2022年四季度的房地產信托資金環比降幅有所收窄,房地產信托風險將穩步緩釋。
政策層面,去年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積極政策不斷,交易商協會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央行、銀保監會出臺《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從融資、保交樓、受困房企風險處置、保護消費者權益、調整金融監管政策、住房租賃金融等六個方面、16條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數據來看,房地產信托存量規模隨著項目退出持續下滑,新增非常有限!苯饦泛瘮捣治鰩熈晰Q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目前房地產信托業務還是以存量化解為主,新設立的基本都是圍繞著老交易對手或存量業務展開為主,基本是盤活資產、續貸、完成項目展期的過程。預計未來要經過多年盤整才能真正企穩,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區間。
其他傳統業務中,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領域的規模也進一步下滑。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的資金信托余額為3.91萬億元,同比下降6.09%;投向基礎產業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59萬億元,同比下降5.54%。
“資管新規”之后,傳統非標資產已走進“黃昏”,做大做強做優證券市場類信托業務已基本成為行業轉型共識,資金配置由非標類資產向標準化資產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凸顯。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金融機構的規模和占比持續提升。
具體來看,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托余額為4.36萬億元,同比增加1萬億元,同比增幅29.84%,環比增幅4.21%;證券市場信托資金的占比在2022年四季度末升至峰值,為28.99%,同比上升6.62個百分點,環比上升1.14個百分點。
投向金融機構的信托資金穩步增長。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投向金融機構的資金信托余額為2.01萬億元,同比增長7.79%,環比增長0.61%;金融機構信托資金的占比為13.39%,同比增長0.9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0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資金信托運用方式的變化亦反映了信托業務轉型的趨勢。與2021年四季度同期對比,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占比實現了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0.43個百分點,反映信托投資功能的重要性正不斷提升。其次,運用方式為貸款的占比下降3.53個百分點,反映傳統的非標融資業務被進一步壓縮。
翟立宏指出,未來,我國信托業服務實體經濟將呈現出差異化、專業化和精品化的趨勢,信托公司將通過加快標品信托、財富管理等業務創新,進一步聚焦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痛點,以多元化資金給予實體企業全方位支持,全面滿足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